习文化思想是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这一内涵丰富、结构完整、逻辑严密的思想体系,是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是指导中国实现文化强国目标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学深悟透习文化思想的鲜明特征,对于深刻理解和把握习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具备极其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人民立场是贯穿习文化思想始终的鲜明主线和根本目标,是领会习文化思想真谛的关键“秘钥”。
坚持人民是文化发展的创造者。习指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劳、勇敢、智慧,开创了各民族和睦共处的美好家园,培育了历久弥新的优秀文化。”这是对人民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性力量的确认,人民是文化创造的主体,也是文化传承的主体。
坚持人民是文化成果的共享者。习强调,发展文化事业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基本途径。“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该论断以为满足人民精神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目标,揭示了文化和人民的关系,体现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价值旨归,彰显了人对人民的责任和担当。
坚持人民是文化价值的评判者。习强调:“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着迷、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广大文艺工作者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人民是否满意作为检验艺术作品的最高标准。
坚持人民是文明交流互鉴的促进者。习指出:“人是文明交流互鉴最好的载体。深化人文交流互鉴是消除隔阂和误解、促进民心相知相通的重要方法。”唯物史观认为人民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我们党在实践中从始至终坚持群众路线,强调要发挥人民的创造精神,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始终依靠人民,使人民在实践中成为文化交流互鉴的促进者。
习指出:“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习文化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体现了守正和创新的辩证统一。
守正体现为对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继承。习指出:“优秀民间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习在不同场合以“根”“魂”“基因”“源泉”“命脉”“血脉”等阐发了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和文明进步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指出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提出要“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中国不仅是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对文物的修复,不仅从意识形态的高度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还注重对红色文化的挖掘利用。
创新体现在对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上。习指出:“努力实现民间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充分结合中国古代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大一统思想,法不阿贵、绳不挠曲的正义追求,周邦虽旧、其命维新的改革精神,阐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吸收借鉴大同理想、和平理念、协和万邦等思想精华,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体现出习文化思想的创新性。
任何一个时代的思想文化都是这个时代社会精神的写照,都带有这个时代的鲜明烙印。习文化思想是在世界政治局势风云变幻、全球范围内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我们国家社会观念多元交融的情况下提出来的,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
站在时代前沿,做好精神文明建设。习强调:“只有站在时代前沿,引领风气之先,精神文明建设才能发挥更大威力。当前,社会上思想活跃、观念碰撞,互联网等新技术新媒介日新月异,我们要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创新内容和载体,改进方式和方法,使精神文明建设始终充满生机活力。”
紧跟时代步伐,做好文化工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不仅是中国人民在新的考验和挑战中创造光明未来的时代,也是中国人民努力拼搏创造美好生活的时代,为此,习勉励广大文艺者要“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承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勇于回答时代课题,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
聚焦时代课题,担负新的文化使命。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迫切地需要加快建设文化强国、信息化浪潮迫切地需要主动抢抓发展机遇、意识形态领域复杂形势迫切地需要提高斗争本领、外部环境迫切地需要增强国际话语权。习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从对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作出指示到对媒体融合发展作出的具体阐述,从提出文明交流互鉴到提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方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等,均体现出习文化思想强烈的时代气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习文化思想作为这一工程建设的科学指南也是一个逻辑严密、全面系统的理论体系。习文化思想贯通历史与现实、融通传统与现代、着眼全局与长远,立足本土,放眼世界,始终以系统观念谋划文化建设。
习文化思想融文化建设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习将文化建设作为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提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渐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主要的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
习文化思想秉持整体性原则推进文化建设。进入新时代,习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不仅立足国内,致力于推进中华文化繁荣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又重视国内国际联动,倡导文明交流互鉴、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除此之外,还将文化自信列入“四个自信”中,提出要以“七个着力”抓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将文化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和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紧密联系起来,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提高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水平等重大战略问题进行了整体性思考。
习文化思想深刻系统回答了新时代我们国家文化建设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原则、实现什么目标等根本问题,呈现着鲜明的人民立场、坚定的守正创新、浓郁的时代气息和科学的系统观念。新征程上,我们要不断深化对习文化思想的规律性认识,进一步拓展研究阐释的深度和广度,在体系化、学理化上下功夫,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切实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作者系海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海南师范大学)特约研究员)
如何推动“双碳”行动落实落地,促进“双碳”产业创新发展?11月18日,首届中国林业与环境促进会双碳创新发展大会在长沙召开,来自国内外数十位大咖,围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碳市场建设、碳汇项目开发等热点
11月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印发《加快“以竹代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提出我国将在2025年初步建立“以竹代塑”产业体系,有序推进竹制品替代塑料制品。我省紧跟其后,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