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冰,1964年6月出生,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研究员。发明了600℃氢气环境蠕变持久疲劳试验装置、700℃过热蒸汽环境蠕变疲劳试验装置、1500℃真空/充气和大气环境蠕变疲劳试验装置、140MPa超高压氢气循环疲劳检测系统等极端环境能承受压力的容器与管道安全性能测试重大科学仪器设施,打破发达国家技术封锁,实现了我国能承受压力的容器技术从跟跑、并跑到局部领跑的跨越。
“西气东输”入皖当年,合肥市百万居民就用上天然气,背后是能承受压力的容器领域的技术支撑。
压力容器领域的研发技术与成果应用为何重要,因为其大范围的应用于国计民生所有的领域。打破国外垄断,实现技术突破,服务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是王冰和他的团队在攻关“压力”之路上披荆斩棘的初心与动力。
11月8日,在合肥召开的安徽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王冰荣获安徽省重大科学技术成就奖。日前,记者正常采访了这位带领团队挑战能承受压力的容器极限的科学家。
王冰:能承受压力的容器是具有潜在泄漏和爆炸危险的承压类特定种类设备,大范围的使用在石化、电力、冶金、燃气、航空航天、海洋工程等国民经济与国防军工重要领域,比如,石油化学工业的反应器、核电站反应堆的蒸汽发生器以及航空航天领域的很多受压设备,都属于压力容器。
压力容器有两个特点:一是量大面广,多位于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几乎国民经济的所有的领域都会使用能承受压力的容器。2020年底,我国能承受压力的容器439万台、管道101万公里、锅炉38.3万台、气瓶1.79亿只、制造企业近3万家。二是失效爆炸事故频繁。本世纪初每年100多起,死亡近百人,损失数十亿,经济和社会稳定受严重影响。
记者:您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带领团队潜心聚力攻关取得突破。能承受压力的容器领域的技术发展,主要面临哪些挑战?
王冰: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为提高效率、减少相关成本,能承受压力的容器不断向极端化方向发展,主要体现为服役环境极端化、设备尺度极端化。如液化天然气储罐最低温度达-162℃,超高压管式反应器压力达294MPa;大型原油储罐直径达100米,大型EO反应器管板厚度达400毫米等。
传统能承受压力的容器技术着重关注强度、刚度、稳定性问题,而对介质环境的危害性缺乏认识,已不能适应工程需求,一些重要能承受压力的容器国内不能设计制造,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受制于人。此外,能承受压力的容器极端化发展的新趋势,还导致服役性能测试研究缺手段、材料或部件基础性能少数据、设计制造与维护无方法等,一系列问题浮现。36年来,我们面向世界科学技术前沿、国家重大需求和国民经济主战场,研制首台套重大装备,支撑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发明极端环境重大仪器,支撑装备高性能制造;开发风险评价与控制技术,支撑装备长周期运行安全。有了能承受压力的容器与管道技术重大进步,相关产业才能发展得更好更快。
王冰:近年来,我们突破高强高韧材料开发、结构优化设计、焊接与热处理工艺控制等关键技术,研制出2000~3000立方米大型高参数球罐、10000~30000立方米大型深冷液化天然气储罐等国产首台套重大装备,打破发达国家技术封锁,为我国独山子石化、天津石化、大庆石化等百万吨乙烯工程提供了支撑。“西气东输”入皖当年,合肥市百万居民就用上天然气,这里面就有我们的技术上的支持。上述成果先后荣获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石油优质工程金质奖。相关成果获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记者:科研是一件“板凳要坐十年冷”的艰苦工作,没有科学家精神的坚实支撑,难以在持久攻关道路上披荆斩棘、走得更远,您对此有什么体会?
王冰:科学家精神内涵十分丰富。强烈的爱国情怀,是对科技工作人员第一位的要求。具体而言,就是要自觉将实现个人科学追求的“小我”,融汇于国家民族命运的“大志”,在实现建设世界科学技术强国的宏伟目标和助力我们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中,展示深沉的家国情怀。“创新、求实”是科学家精神的核心,要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要始终秉持求实精神,永葆好奇心,不盲从、不迷信;尊重科学发现的规律,客观诚信,不浮躁求成,不急功近利。
要成为一个真正的科学家,还必须要有奉献精神,即“功成不必在我、功成一定有我的格局”,只有这样,才能甘坐“冷板凳”,肯下“数十年磨一剑”的苦功夫。
建设世界科学技术强国,需要一代代人接续努力,我觉得要提倡“让路”精神。人生“四路”,“寻路”“赶路”“带路”“让路”。“寻路”即求索寻觅,“赶路”即奋进赶超,“带路”即领衔带动,“让路”即荐贤让能,只有这样,才能让科学家精神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王冰:我们将以此次获奖为新的起点,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更加积极地投身自主创新实践,围绕“四个面向”国家战略需求, 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为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为科技强国、制造强国建设,贡献我们智慧和力量!(记者 汪永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如何推动“双碳”行动落实落地,促进“双碳”产业创新发展?11月18日,首届中国林业与环境促进会双碳创新发展大会在长沙召开,来自国内外数十位大咖,围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碳市场建设、碳汇项目开发等热点
11月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印发《加快“以竹代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提出我国将在2025年初步建立“以竹代塑”产业体系,有序推进竹制品替代塑料制品。我省紧跟其后,发布